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觀察 > 正文

在這裡上課,幸福感爆棚——華南理工大學智慧教室精彩紛呈

發布時間: 2019-12-31 19:27:36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 本站原創  

自2018年10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發布以來,推動課堂教學革命成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國高校都開始建設智慧教室,通過多樣化手段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華南地區,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率先啟動智慧教室建設項目,目前已投入使用,獲得了良好的教學反饋。緊接着,2019年11月,華南理工大學智慧教室項目順利驗收。


華南理工大學智慧教室項目由聯奕科技承建,共包含創意激發互動教室、固定分組多屏研讨教室、跨校區多屏互動教室、靈活分組多視窗教室、雙投影演講智慧教室、新工科智慧教室、演講性智慧教室等七類24間智慧教室,涵蓋空間環境、家具、教學設備、教學軟件,屬于華南地區規模較大的一次智慧學習空間創新型嘗試,備受各兄弟院校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華南理工大學智慧教室裡,采用了奕課堂智慧教學系統雲+端的方式,貫穿課前、課中、課後三個教學環節,實現閉環式覆蓋,通過促進改變教學模式、學習方式、教學空間、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強化師生交互,促進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


今天小編就想跟大家介紹一下華南理工大學不同種類的智慧教室。


上圖之前,我們必須先來了解一下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地處廣州,是直屬教育部的全國重點大學,校園分為五山校區、大學城校區和廣州國際校區,是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獲得單位。學校辦學源遠流長,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正式組建于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期,為新中國四大工學院之一;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3年在全國高校首開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進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進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入選“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名單,2018年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排名第201-300位。


華南理工大學智慧學習空間,根據不同的課堂形态和教學需求,在功能上涵蓋了多屏研讨、互動教室、多視窗教室、網絡互動課堂、雙投影演示型教室、拼接大屏演示型教室、微格教室等10種類型;配備了高端智能的教學設施,如智能黑闆、智能講台、觸控一體機、物聯網設備、電子班牌、自動錄播系統、集控運維平台、教學互動工具等,使教室具有亮度、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等環境感知,能實現設備遠程運維,支持教學互動、教學活動自動錄制、AI賦能的學習行為分析等功能。




豐富多樣的自主學習空間



形式多樣、尺度豐富的學習空間激活了原本毫無用途和生機的公共區域,不僅激勵學生愛上随處學習和自覺學習,也促進了師生的交流與互動。


驗收當天,從早上到夜晚近十點,一直都有不少學生在這些不同的公共空間裡自習和讨論,這應該是我們在項目中最期待看到的結果,也是最感到欣慰和滿足的時刻。



創意激發互動教室



創意激發互動教室内布置可靈活移動的帶書寫闆的椅子,适合線下面對面互動交流,講授型、案例研讨型等教學方式,激發創新産生,記錄創意結果。



固定分組多屏研讨教室



固定分組多屏研讨教室,支持研讨型教學,分組教學,桌子固定,椅子可靈活移動,為每個小組提供專門的研讨互動展示設備,具有多機位錄播與交互功能,為組内、組間以及全班的内容展示提供便捷途徑。獨具匠心的互動設計,告别傳統“排排坐”的上課模式。智慧教室靈活多變,滿足多種教學場景需求,師生體驗更高。






跨校區多屏互動教室



跨校區多屏互動教室,也叫作遠程交互智慧教室,主要應用于多校區、多教室交流學習,傳統的遠程交互教室主要采用綜合視訊進行音視頻互動,聯奕遠程交互智慧教室在使用音視頻交互的同時,加入了遠程闆書互動及教學互動,多個教室可共享一個闆書進行授課,同時所有的教學交互活動都可以多教室共享。



靈活分組多視窗教室



靈活分組多視窗教室,使用可移動的方形雙人桌,配備納米黑闆、一體機,和學生自帶設備互聯互通,支持靈活的分組。



雙投影演講型智慧教室



雙投影演講型智慧教室,使用扇形桌椅排布,雙投影拉近師生物理距離,激光投影給學生提供舒适的信息呈現,智能黑闆兼顧闆書寫和大範圍投影的雙重功能。



新工科智慧教室



新工科智慧教室,使用簡易的信息化設備,配合可移動雙人桌椅,用于講授型和研讨型教學等。




演講型智慧教室



颠覆傳統課堂,多樣化的排布組合,讓教室的授課場景有更多的可能。小間距LED屏幕/拼接屏作為主演示,教室主要用于演示性教學、分組教學等。



(學生及老師對智慧教室的評價)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于“非常森林UFO華南理工大學教育技術中心公衆号,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