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市場活動 > 正文

領導緻辭 | 張大良副會長在2017智慧校園廣州論壇上的精彩緻辭

發布時間: 2017-11-27 15:18:05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 本站原創  

張大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長)


尊敬的任剛董事長、尊敬的楊宗凱校長、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老師們、同志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來參加微服務·大智慧——2017智慧校園廣州論壇。


本次論壇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深度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熱潮中舉辦的,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新時代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把握高等教育曆史定位、根本任務、目标要求,做出中國特色,彰顯自身優勢,以“奮進之筆得意之作”來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大精神。


本次論壇以“微服務·大智慧”為主題,分别研讨各個專題,具有重要的建設實踐指導意義。


作為本次論壇的主辦方,我謹代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向各位出席論壇的領導、老師們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同時,感謝聯奕科技有限公司的精心承辦,感謝高教學會教育信息化分會的熱情協辦,感謝北京華宇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2017智慧校園廣州論壇現場 


今年7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召開了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劉延東副總理對會議的召開作出重要批示,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學會工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


批示充分肯定了近年來,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所做出的積極貢獻,這對學會是極大的鼓舞和鞭策,使我們對學會的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批示明确了高教學會作為全國性、群衆性學術團體的職責定位,對高教學會今後的各項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高教學會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發揮優勢,改革創新,做好研究咨詢、服務決策、國際交流等各項工作,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征程上再立新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劉延東副總理的重要批示是我們推動新一屆學會工作再上新台階的根本要求。

 

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産生了新一屆理事會,新任會長杜玉波同志對新一屆學會工作進行了總體謀劃安排。


他強調指出,高教學會要提升政治站位,把握辦會方向,要找準職責定位,把握服務變向,要推動争先進位,把握工作導向。高教學會要服務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服務政府部門的宏觀決策,服務高等學校的辦學治校,服務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的理論探索,要堅持把繁榮學術思想作為立會之本,把提供高端服務作為興會之源,把完善标準規範作為辦會之綱,把推動創新合作作為強會之要。高教學會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緻,推動高教學會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努力把學會建設成為有廣泛代表性、有重要社會影響和國際影響的學術團體。


杜玉波會長圍繞學術研究提出新的要求。他強調指出,本屆理事會将注重聚焦于“中國特色”這一根本特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提高質量”這一戰略普及,“深化改革”這一根本動力,力争在關系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全局性、關鍵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為此,确定了近期的七大研究專題。包括“習近平教育思想研究”“中國特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标準及評價體系研究”“一流大學建設與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中國特色一流大學内部治理結構與人才戰略研究”“高校招生選拔制度改革與人才培養創新研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研究”“高校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


七個研究課題全部由新任的副會長領銜,組織全國高等教育專家學者一起,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紮實的問題分析、廣泛的經驗對比和透徹的規律摸索,力争提供新視野、大數據、好主意、金點子,力争提出有實踐支撐,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有路徑可行的重要咨詢建議,力争就相關問題領域的科學決策、實踐總結、學理分析等多方面的需求做好咨政、咨教、咨詢服務。在此,我們歡迎大家參與這些專題研究工作,共同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建言獻策。


下面,圍繞本次論壇主題和相關專題,談一些我的看法、想法和對策建議,供大家研究參考,請各位批評指正。


衆所周知,當今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全球大背景下,以雲計算、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正在深刻影響人們的生産、生活和學習方式,也引發教育領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


信息技術驅動着教育教學及管理創新,可以說,現階段大部分高校正處于教育信息化的高速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網絡技術、現代教育技術、信息化平台技術、互聯網平台技術被充分地應用到教育教學和管理之中。智慧校園建設蓬勃興起,智慧教室逐步湧現,教育信息化平台及其應用百花齊放,基于互聯網的MOOC平台和資源日益豐富。


就高校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管理而言,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取得的成績是十分顯著的。概況來說:


一是搭建了高校課程服務平台,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不少省市成立了高校課程共享聯盟,促進優質教育數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建立基于混合在線課程的教學模式,形成課程共享機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應用與共享,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制度的創新;


二是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創新。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翻轉課堂、微課等方式改變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内容和教學形式,有利于教師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互動式、混合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三是優化教學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通過建設教務管理系統,信息技術促進了日常的教學管理,在學生的成績管理、學生學業成績預警、學籍管理、課表安排、學生評教、教師管理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從而優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使得管理工作更加主動有效。以MOOC為代表的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在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教學教育形态創新、豐富教學資源、重塑教學流程、改革教學模式、深化教學機制改革等方面同樣起到了積極作用,已得到高校的普遍認同。各省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大多數高校都制定了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的規劃,并在學分認定、轉換等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


四是改善了教學環境,實現了教師和學生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體驗和學習體驗。目前,課程中心、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庫等數字化教學和學習平台已在各高校普及,不斷滿足教師對課程設計和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制教學環境,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豐富了教學形式、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既方便了學生的學習,又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


五是教材形态創新,研發出一批與在線課程數字化資源相融合的新形态教材。這些新形态的教材更加重視學生學的過程,具有自審、管理、交互和測驗等特征,使得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提問、讨論、答疑等環節都可以在學生、老師的移動終端上完成。也使得課程與教材之間的界限逐步縮小,滿足學生随時随地的學習需要;


六是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融合的在線課程迅速發展,并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我國高水平大學率先建設,引領發展,其他高校及時跟進,形成燎原之勢,社會機構積極響應,及時支持服務,各方集聚優勢,相互促進,努力協同,紮實地推進了我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科學發展。


今天到會的楊宗凱校長,他們的學校可以說是智慧校園在高校領域的一面旗幟,他們學校的智慧校園是全國高校做得最好的,接下來他也要做這方面的專題報告。


在跨校、跨區域在線學習、翻轉課堂、線上與線下混合式學習等共享與應用模式不斷湧現,國内有600多萬人次大學生通過在線開放課程的學習獲得了學分,我國在線開放課程發展快速持續上升,在課程數量和應用規模上,我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高校在信息化方面還存在着許多問題和不足。主要是:


不少高校缺乏能夠統籌規劃、統籌預算、統籌協調與建設信息資源和技術的校領導、崗位及其執行體系的管理組織架構;


信息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人财物等方面還不能夠滿足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及其管理的需要;


管理人員的信息素養有待提高,特别是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管理的觀念和意識有待增強,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待加強。相當一部分教師還沒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信息技術素養能力還不足以把信息技術自如有效地應用于教學;


高校時時能學習、處處能學習的網絡學習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建設和加強。有些高校尚未将智慧校園建設提上議事日程。


針對這些問題,我想在這裡提出幾點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建議。


一是高校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的管理體制機制。

 

要從管理組織架構上确定能統籌規劃、統籌預算、統籌協調與信息資源和技術的學校領導崗位以及執行體系,建立信息化部門為牽引,職能部門為主導,全員參與的良好機制;

 

也可以成立學校的信息化領導小組,作為學校信息化工作的決策層,對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等重大事項進行決策;

 

有條件的高校可以設立CIO首席信息官,作為學校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把學校的事業發展戰略和信息化戰略結合起來,推動多種業務融合、多個子系統整合的智慧校園系統工程;

 

也可建立信息化辦公室,負責學校信息化和網絡信息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組織協調。要充實學校信息化部門的力量,配備既懂技術又會管理的部門領導,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和各項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

 

還要建立有效的經費籌措機制,保障長期、穩定、足額的經費投入;

 

二是高校要堅持“系統設計、建以緻用”的原則,在“用”字上下功夫;要堅持“應用驅動”導向,加強“用”的績效考核。智慧校園不是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堆砌,技術和設備在各應用場景中必須用起來,真正實現“課堂用、管理用、經常用、普遍用”,服務學校發展、服務支撐“雙一流”建設。高校要完善支持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和各項管理工作的保障機制,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開展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建設SPOC課程等等。

 

三是要加強信息系統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加強校園無線網絡環境建設、移動學習平台建設和“智慧教室”、“智慧圖書館”建設,打造更為智慧的教與學的環境,使得泛在的、移動化、碎片化的學習成為可能,不僅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而且要讓“課堂”随着教師和學生“移動”起來。

 

要從長計議,基礎設施一定要考慮到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要留有餘地和發展空間。要高标準建設網絡基礎設施,包括網絡線路、出口帶寬、數據中心等配套設施。

 

要加緊互聯網建設,加強雲服務的教育管理和教育資源平台建設,進一步提升智慧校園建設水平,使得學校各項業務管理工作能夠借助辦公自動化系統、教務系統、學工系統人事系統、科研系統、财務系統等不斷地簡化工作流程,優化用戶服務,提升工作效率。

 

包括通過服務信息化為師生提供更為便利的吃、住、行、金融等便利的信息化服務,通過智慧人員監管系統建立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監管模式,加強節能節電節水管理。通過智慧監管的大量傳感儀器、視頻、攝像頭、門禁等物聯網感知和控制設備來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健全數字化平安校園。

 

四是要着力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充分發揮教師發展中心的作用,通過開展相關培訓、進修、研讨等方式,對教師進行職後教育,增強一線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意識、水平和能力,增強管理人員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改變部分高校存在的信息化“難用”“不會用”“不願用”的狀況。要促進智慧校園依據業務要求進行建設,業務要求根據智慧校園加以改變,要引導教師和管理人員關注作為智慧校園建設新工具的新技術運用。目前,廣泛被提及的新技術有雲服務、移動互聯網、大數據、AI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的技術将大大地提高智慧校園建設的效率。

 

五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出台相應的政策,引導高校建設在線開放課程、SPOC、微課等基于信息技術的多種形式的課程,鼓勵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參與到相關的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學實踐當中,開展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等,來擴大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課程數和教師數。

 

六是依法治理,加強網絡安全工作。今年6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将網絡安全提升到法律層面加強管理。我們要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運維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網絡安全責任制和問責機制,要堅持“事先預防”,把網絡安全與智慧校園緊密結合進行同期、同步建設,提升智慧校園網絡安全水平,為智慧校園建設保駕護航,推動教學内容和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不斷優化各項管理服務的流程,持續提高管理效率,完善豐富教學環境,有效利用教學資源,促進智慧學習、智慧管理。

 

本次論壇主題鮮明,聯系實際,在服務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教學評估數據庫建設、智慧校園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預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以上内容為現場實錄,未經過嘉賓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