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市場活動 > 正文

精彩報告 | 胡欽太:創新評價方式,切實提升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教學質量

發布時間: 2018-11-07 15:56:00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 本站原創  

胡欽太(廣東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原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非常榮幸受主辦方的邀請,能夠在這裡跟大家共同學習。剛才幾位專家做了非常精彩的講座,我本人也受益匪淺。


在講這個題目之前,我要做兩點小說明。

第一點,這個題目本身是一個命題作文,主辦方希望我結合信息化建設跟本科教學評估相關的情況,講一下自己的體會,所以才有這個題目。


第二點,9月中旬,我從華南師範大學調任到了廣東工業大學。我是還在華師工作的時候接受了這個題目,所以在今天講解的整個過程中,我講的例子跟一些情況主要結合華南師範大學的工作實踐來講解。


今天我想跟大家共同讨論的是這個四個部分:

第一,在今天這個情況下,我們重提強化教育評價的重要地位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第二,當前本科教育教學評價的現狀和困惑,摘取重要的兩個方面跟大家做介紹;

第三,在信息化2.0背景下,我們的本科教育教學評價應該走什麼路子;

第四,是我在華師工作期間跟林南晖主任等一批同事共同做的一些事情,用四個平台跟大家舉幾個例子。


首先講第一個問題,一流本科建設再次強化教育評價的重要地位。


行内的同志都知道,2018年是高等教育或者是中國教育的大年。在這一年,中國的教育大會召開,而且今年8月在四川又召開了本科教育的重要會議。國家從最高層面到我們的主管部門層面,對一流本科建設高度重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流本科應該以教學和人才培養作為核心來展開工作。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怎麼去理解,有一個關鍵的環節就是評價的問題。評價是保障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助推器,在一流本科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為什麼今天把教育評價又重新提到這麼高的位置來,其實是有曆史背景和現實意義的。


從上到下,從教育主管部門到具體的大學的領導管理層,對于本科建設也是非常重視。教育部副部長林惠菁同志在會上強調了,“建設一流大學必須建設一流本科,堅持以本科為主,這是我國一流大學建設的必然選擇。作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清華大學的校長邱勇同志也提出來,“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學的底色,沒有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就很難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标。這都從一個高度上強調了本科教學。


我在華南師範大學工作的時候同時管了信息化和本科教學,所以對這一塊,我本人的體會是尤為深刻,而且是比較有感受的。究竟什麼是一流本科,用什麼來判斷,有很多的标準,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在我看來一流本科教育的評判依據,起碼要滿足這五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就必須要有一流的師資。這個很清楚,在我們的大學中,如果沒有一流的師資,我們的大學是辦不下去的。但僅有一流的師資還是不夠的,還要看這個一流師資往哪裡走。


所以第二個要求必須是有要考慮這個學校是否有政策制度保障一流師資配備到本科。現在很多大學都有文件規定,要求教授給本科授課。這是為什麼呢,本來教授給本科上課是一個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我們的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就是很多教授不願意為本科授課,所以第二個要求判斷的依據,在這個地方。


第三個判斷标準就是學校是否把一流學科優勢和一流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這個也相當重要。在現在的大學中,由于大學的排行榜等等一些原因,對于高等學校的科研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而且确确實實擺在很重要的一個坐标上,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并沒有把一流的學科優勢和一流的科研優勢轉化成我們的教學優勢。


第四個标準就是學校一流科研成果是否能夠及時轉化為教學的内容。從我35年的高校工作經驗來看,其實很多學校都做不到。在碩博士生的階段,可能還偶爾能夠把導師最優先的最優勢的成果在講課的過程中有所滲透。在本科的教學中基本上是等待導師的科研成果轉化成論文或者專著之後才能接觸到,是相對滞後的。


最後一個評判标準,就是學校是否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


這是我理解的一流本科教育的評判依據。那麼他的靈魂在哪裡呢,我覺得就是兩句話,一個優秀的本科教育首先必須要有優秀的教學質量,必須是以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标,這就是一流本科的評判依據。


一流本科的評判依據,關鍵一個因素就是要抓住本科教學質量這個“牛鼻子。他有兩個要素,一個是要完善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體系,隻有完善了整個質量保證體系這個前提,我們才能提高本科的教育質量。也隻能在抓住這個“牛鼻子”之後,在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能夠培養出一流的人才。


怎麼樣強調質量,怎麼樣抓好質量,我們面前的問題就是評價或者叫做評估。


  • 教育評估現在是當今世界教育科學研究的三大主題之一,現在已經把評估跟基礎理論研究、教育發展研究并稱為教育研究的三大領域。


  • 目前,評估在聯合國也是引起了高度重視,教科文組織把是否具有完備的教育評價技術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水平高低的尺度。


  • 國際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運動中也形成了以評估、以認證、以審核作為主要手段的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的模式。


第二部分,當前本科教育教學評價的現狀與困惑。


目前來講,我們國家也已經高度重視這方面工作。但教育評估到了我們中國的高等教育中,目前還确實是有一些困惑,或者說我們的現狀,我個人認為還是堪憂的。在我們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科研過熱,教學過冷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導緻教學過程在高校不受重視,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教學評價也流于形式。


在高校工作的同志一定會聽到很多順口溜,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我們平常在評價本科教學的時候經常會這樣說,“本科教學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從事本科教學的老師中有一個順口溜也是蠻緻命的,叫做“十年科研成高工,十年教學兩手空”。從側面導緻了本科教學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從目前情況來看,我覺得有兩個方面是最要命的東西,一個是教學質量不受重視,評價流于形式。在這裡我給大家講三個點。從教師、學生到我們的管理層,是我們高等教育或者是課堂教學過程的全景圖。


從教師角度來講,目前還是停留在掙工分的這種角度;

從學生層面來說,還停留在掙學分階段;

從我們管理者來講是停留在掙績效的層面來去處理教學質量的問題,所以導緻在一定程度上受不到重視。


那麼在教師層面來說,更多的是重科研輕教學。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教學生的教師在學校中是得不到比較高的禮遇的,從評職稱,到教學成果的認定,到薪酬體系,對這幫從事教學的教師來說,多多少少是有一些不公平的,所以導緻了在教師這個層面上,基本上都是用一些老的統一教材,用舊的講義和PPT滿堂灌,在考試的時候,為了保證學生對他的評價就劃重點。


從學生角度來講,考大學之前和進大學之後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層面。在高中階段,班主任或者老師會跟學生強調,在高考中,你隻要提高一分就可以幹掉一千人,在填志願的時候,你就能夠進一個門檻更高的學校。而進大學以後,有一個口号就很鮮明,叫“60分萬歲,多1分都是浪費”,考60分叫“低空飛過”。結果就是在大學課堂中,多數學生都是玩手機,考試的時候就靠背重點。中國大學有個特别的現象,在臨考試前一定會放兩周假,這兩周假用來幹什麼呢,就讓大家來複習。複習什麼?就是背老師劃的那些重點,然後就來參加考試。不管你理不理解,隻要背好填進去,分數也是比較高的。


從管理層來講,高水平大學建設也罷,雙一流建設也罷,都提出了很多硬性的指标,這些指标都是可操作的,能夠一目了然地去衡量。在這些指标的背景中,我們忽略了一個軟性的指标,就是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在這種指标重壓下,我們的管理者基本上就按照這個去做了。


以某大學為例,每年都有一次本科學生學習質量的調查,我抽取了2016年的結果。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優秀率達到93.7,而學生對自己學習情況的滿意度評價隻有64.2。這就産生一個問題,究竟是老師很會教,學生不會學,還是老師教得很好,學生學得不好?差距為什麼這麼大?事實上,根本原因不在這裡。我們深入了解之後發現,在發問卷的時候,輔導員跟學生說希望學生把分數打高一些,不要影響評價的結果。這樣的情況導緻了這種評價是非常糟糕的。我們在深入了解的過程中,學生有學生的說法,教師有教師的說法,各自有各自的難處,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典型的原因就是中國特色質量保障模式及标準無法在高校很好地落地。其實我國在高等教育質量這一塊的頂層設計是非常好的,中國特色五位一體的評價體系中,從自評、校評、專業評、國際評跟學生常态測評,已經是很好的頂層設計。在這個模式中我們也提出了“五個新”,包括新理念、新标準、新方法、新技術、新文化等等。在新标準中還專門提出要達到“五個度”。這“五個度”,就是關于培養目标的達成度、社會需求的适應度、師資條件的支撐度、質量保障運行的有效度,還有學生用戶的滿意度等等。但是在現實的過程中并沒有很好地落地。


對比原來的舊标準和現在新設計的新标準,我們很清楚地看到新标準是具有創新性的。這個創新性,不管是在理念上還是标準上還是方法上乃至于技術上的創新,都體現的非常好,但是在現實中确确實實沒有落地,表現出來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就這麼一個樣子。


從教師評價學生的情況來看,目前僅僅還是依靠考勤拴住學生來課堂上課,結果導緻的情況是學生人在心不在。平時的作業隻保留了分數,沒辦法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我們靠的是期末考試劃重點讓學生考一個分數,保證他能夠60分萬歲,這樣的情況很難考察學生真實的水平,教師評價學生就隻是看了結果,無法保留過程。這是現實的情況。


學生評價老師,通常都是督導組聽課,或者是在開學前浩浩蕩蕩地組織領導去檢查課堂,然後期中期末有一些教學檢查。整個過程都是通過一些表格來評價教師,從這個情況來看他的特點就是自上而下,是一種人為的、定期的,而且是主觀的,這樣評價我們的教師也是非常不恰當的。


學校評價學生也一樣,就是通過教務系統、學籍系統來做總體的評價跟統計,極少關注到學生個體自由發展的維度。


通過這個比較,我們很清晰的看到,指标沒辦法落地,在這些方面上确實表現的非常清晰。


  • 高校對“教師的教的評價,要更甚于對“學生的學”的評價,學生沒有成為評價的主角,現在基本上在高校的評價都評價老師多過評價學生。

  • 對學生知識的考察多于對能力的考察,主要是通過評價難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 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難以進行記錄和保存,無法對教學質量進行常态化監測。

  • 采用一套相同的評價标準來評價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的發展。

  • 監測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個分數,通過評價難以真正改善教學提升質量。


這個是我們目前在本科教學評價過程中存在的五個問題,也就是我們按照新的标準無法落地的情況。


第三部分,信息化2.0背景下本科教育教學評價的創新。

今天前面幾位專家也講到了,我們的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2.0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科教育教學評價應該有所創新,應該是把人才培養作為核心職能,一流本科應該以教學為主來培養一流人才,應該是強化這種評價的導向,要利用信息技術來創新評價的方式,切實提升本科教學的質量。


從目前情況看,國家層面是非常的重視,從2.0的行動計劃中也有所展示,剛才吳砥教授也講到了信息化發展的四個階段,現在我們從融合發展階段進入到創新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的革命性影響,在推動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方面,要展示出更加強大的能力和重要的價值。具體體現在今後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資源、教學評價、教育治理等方面,都要跟進。


牢抓人才培養的核心點,全面推進本科教育教學工作。高等學校的職責,四大功能顯而易見。什麼是一流人才,我們覺得要在這些方面有體現。從思想啟蒙、科學發展、科學進步,引領社會發展,這是我們的人才标準。習總書記也講,“隻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的其他工作。從總書記的角度,從中國角度,也充分肯定了本科教學重要意義所在。所以高等教育再往縱深推進,必須牢牢抓住人才培養這個核心點,是一點都沒有錯的。這裡應該怎麼做呢,個人認為目前一個核心的要素是必須要以評價為導向,切實提升本科教育質量,教育部專門有文件對本科教學進行強調,這裡我不再重複。


評價也要從以下方面做提升:

  • 一流本科教學質量文化的建設角度來提升;

  • 要從教師的切實可行的關于它發展的方面去提高,将教學業績作為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

  • 以創新人才評價體系作為突破口來切實加強高校的學風建設;

  • 以及全面發展的“教學學術


現在有一個偏向,基本上就把科研當作學術,教學基本不當學術,所以我在這裡很慎重地提出了“教學學術的概念。


具體怎麼做,我從三個方面提這個評價的問題。


第一個從宏觀層面,也就是從區域教育質量監測方面。現在國家有一個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系統,據了解,這個系統跟聯奕也是有關系的,他們做了大量的研發工作。目前已經升級到了2.0版本。2014年底的時候已經有600所高校已經入庫,2015年底實現了1200餘所普通本科高校(含獨立學院)的“全覆蓋”,是形成年度《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的主要支撐平台。


從中關層面來講,高校的教學質量評估,必須要利用信息技術來創新評價方式,規範教學質量評估過程。


首先要建立一個質量評價的大數據模型,包括學生模型教師模型以及高校教學質量評估模型。


在學生模型中基本要包括這些要素:基本信息、學習特征、個性特征、社交特征。

在教師模型中基本要包括這些要素:基本信息、教學特征、個性特征、社交特征。

在高校教學質量評估模型中要包括:基本信息、質量監測與改進、課程教學特征、人才培養質量。


在質量評估過程中,首先要把線下面對面教學跟線上個性化教學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學習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聯通起來。


從線下面對面教學來看,要通過各種網絡技術收集數據并處理,最終要把監測的結果反饋到學生、教師和管理者,做有效的推送。我想,企業在開發軟件的過程中應該是有借鑒意義的。


從線上個性化教學來看,也是通過這個網絡的監控拿到數據以後,要做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最後以可視化的方式反饋到有關的人員中去。那麼對學生來講,要形成學生的成長檔案,對教師來說,要形成教師的成才檔案,包括教學質量的現狀及分析,存檔,最後給領導班子做決策使用。


數據獲取到以後,我們的目的是做質量提升。往往有一些平台或有一些做法,做到前面一步以後就停下來,後面就不知所雲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所有的評價數據都是沒有作用的。


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講,要通過面對面學習在線,在線學習等等,最後把數據彙集到管理中心中。通過這樣的一個處理方式,最後到個性化學習推薦系統中,給學生推薦他所需要的基于知識的推薦,基于内容的推薦,以及協同過濾的推薦。


從教師的角度和管理者的角度來講也是一樣,因為時間關系這裡我不再多講。


第三,從微觀的角度來講,就是講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要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跟蹤、認證。包括畢業生的就業跟蹤,繼續教育的學習成果認證,還有學習者身份證的問題。關于學習者身份認證,當區塊鍊技術還沒成熟的時候,我們是遇到困難的。現在區塊鍊技術已經逐步成熟,并進入了應用,那麼這一塊也不成難題了。所以呢,如果這些方面能夠得到一種突破性的解決的話,那麼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一定有一個質的飛躍。


第四部分,華南師範大學的探索與實踐。

最後,用幾分鐘介紹一下華南師範大學的一些基本做法。近幾年來,華南師範大學回歸教學本源,日益重視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并且與教育部合作,在利用信息技術評價教師教育質量等方面展開探索與實踐。


在最近這兩三年,我們系統地完成了這些事情。


第一,跟教育部評估中心合作開發了兩個平台,分别是教師教育質量監測平台和師範類專業認證管理信息系統。這兩個平台,目前一個已經開發完成,在運作狀态,還有一個正在開發中。教師教育質量監測平台,目前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基礎論證,模型也建好了,已經進入了開發階段。師範類專業認證平台今年已經開始在運作,今年已經在做試點,并且在教育部屬的幾所211師範大學也開始進行使用。


第三個平台,是我們開發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課堂教學的大數據采集與分析平台。理論框架目的是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核心标準的pdca的循環。技術框架是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就是業務處理流程。通過這個平台,我們在知識與技能的分析,過程與方法分析,情感态度與價值觀分析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數據。這些數據,确實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對管理層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幫助。


第四個平台,是面向SPOC的教學數據智能分析與應用平台,這也是我們學校自主開發的。目前情況看來,平台收集了大量的數據,對我們教學工作有非常大的支撐。


我今天跟大家彙報的内容就到這裡,謝謝各位。


(以上内容為現場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