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市場活動 > 正文

精彩報告 | 吳砥:教育信息化2.0解讀——新階段教育治理優化和課堂教學創新的重點問題

發布時間: 2018-11-01 16:10:11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 本站原創  

吳砥(教育部科技司專家   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很榮幸有機會來到這裡跟大家報告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有關理解與解讀。

我來自華中師範大學,這次是受科技司委托,來參加這個會議,跟大家報告有關的情況。

 

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文件編制過程中,我有幸參與了整個過程,所以在這裡跟大家報告的是我的一些理解。有些内容隻是我的一家之言,僅供大家參考。


我的報告分為三個方面的内容。

第一,整個教育信息化2.0的解讀;

第二,階段的教育治理優化解讀;

第三,階段的教學課堂創新解讀。

 

首先,教育信息化2.0的解讀。


總體上講,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階段,為什麼我們今天要突然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并且教育部要發布這樣一個文件呢?其實它是處在整個發展背景當中的。


而且現在信息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像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鍊等一些新技術。技術在發展,導緻我們的教育體系也要發生一些相應的改變。


在我們整個教育生态需要與整個社會的經濟整體形态發生平衡的時候,我們必然會面臨一些問題。比如說,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時候,我們教育體系曾經完成了一次平衡。現在我們正處在于第二次沖突階段,就是整體的社會形态與技術發展已經逐步進入了信息化的體系,但是我們的教育系統還停留在過往的工業化時代,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出現一些不協調,所以我們希望教育生态與社會生态能出現一種平衡。

 

總體的發展背景可以看到,目前我們正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我國教育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所以十九大報告提出來,要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并且明确提出來: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

 

我這裡擺出來美國的兩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大家可以看到,2010年,美國國家教育計劃曾經提出來,要推動信息技術支撐下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不是進化式的修修補補。也就是在當時,他們認為教育信息化是一種體系化的變革,而不是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個方式的修修補補。而到了第二個階段,2016年,美國國家教育計劃又有一個新的突破,他談到當前的重點,已經不是要不要使用技術,而是如何使用技術來改進學習,以确保每個學生都獲得高質量的學習體驗。


我想後面這句話大家應該是比較贊成的,因為我們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介紹,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教育信息化發展到現在到底有多大實質性的作用,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用好這些技術,來服務于我們的教育教學,我們的最終目标還是要提高我們的學習體驗,提高我們應用的質效。

 

我這裡擺出幾個典型的數字,是我們在教育信息化1.0的階段,也就是前期的發展過程當中的非常典型的指标,其實我們的發展成績是非常突出的。

 

比如說我們的寬帶網絡的普及情況,2017年年底的時候我們已經達到93%左右,這樣的一個數字其實是非常高的了。對比一下,在五年以前,我們的整個聯網率隻有25%,也就是四分之一左右,這幾年的提升是非常快的。

 

另外有一個指标也是這幾年發展非常快的,就是多媒體教室的普及率。多媒體教室的普及率最近的統計數據已經到達80%多将近90%這樣一個比例。這個比例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它意味着我們大部分學校,在每100間教室裡,就有80多間多媒體教室。可以想象,再過一段時間,整個教室的教學環境就會發生一個徹底的變化,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另外還有學生和老師的信息化終端問題。這幾年,學生的終端率提升是相當快的。2012年,2013年以前,我們180個人中才有一台電腦,而現在是11.9這樣一個比例,進展是非常快的。

 

我們的寬帶覆蓋情況,不但寬帶網絡聯通率很高,而且大部分學校的寬帶網速在不斷提升。

 

關于我們的三大資源體系。經過前期發展,尤其前面五六年的發展,我們的教育資源體系有了很顯著的變化,就是我們的各類學校開始有三類資源進行覆蓋,第一個就是我們的開放式資源,這個是有政府投資建設,給我們的學校、老師自主使用的開放資源;第二個資源是我們的校本資源,是我們學校自己建設,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自己生成的生成性資源,第三個資源是我們的個性化資源,也就是由我們企業開發,有償提供給學校,或者地區進行使用的一種資源。

 

網絡學習空間的發展情況,在前一個階段的發展重點是三通,其中最後一個就是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這個在前期發展也是比較迅速,所以進入到2.0階段,我們開始考慮升級。把前期的良好基礎進一步鞏固提升,同時把整個教育信息化發展階段進入到一個新的融合和創新的階段。在這種背景之下,教育部主管信息化的副部長杜占元同志在華中師範大學參加教育大數據建設應用研讨會的時候,第一次提出來要發展教育信息化2.0。他談到辦好網絡學習選入十九大報告。因為我國教育信息化開始了一個新時代,新時代要有新氣象,要有新作為,下一步我國教育信息化将進入2.0時代,真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道路。


教育信息化2.0階段,并不是對1.0整體的推翻,還是要繼承,并發揚光大。比如信息技術與教育實踐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還有應用驅動還有機制創新的基本方針。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很多曆史成就,比如說“三通兩平台”,這是我們前期所取得的成績,将為我們後一階段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0階段跟1.0階段有什麼區别?第一個區别就是發展重點發生了變化。比如說在1.0階段我們強調“三通兩平台”,而到2.0階段,我們強調“三全”、“兩高”和“一大”。

 

所謂”三全”就是我們的信息教學應用要覆蓋全體的教師,信息技術的學習應用要覆蓋全體的學生,數字化校園建設要覆蓋全體的學校。以前,我們要求老師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進教學,而現在,不光是老師還涉及到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還有學校的數字校園建設和覆蓋的水平。

 

“兩高”一個是信息化應用水平要普遍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要普遍提高,一旦建成互聯網+教育的大平台,這個大平台不光是有形的平台,更是一種無形的平台,它涉及到一種平台思維,就是以往在“兩平台”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現在是遍布全國很多地方,包括省、包括市、包括縣,甚至學校都有自己的平台,但是平台互通和平台整合問題做得并不是那麼到位。所以在2.0階段,我們要充分利用平台思維,對各級各類平台資源進行一個整合,同時還要考慮到利用互聯網+的理念來構建一個能夠覆蓋資源服務、管理服務以及各級各類其他服務的綜合性大平台。所以這裡的平台不光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

 

除此之外2.0階段還有一個發展階段的進階問題。

比如說,第一教育資源,從專用資源的開發、利用,向大資源的開發、應用的服務轉變;師生能力從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素養轉變;發展動力從實現教育信息化融合發展向創新發展進行轉變。


發展模式也有一些創新。目前談到2.0階段的三個核心,第一個就是我們信息化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第二個是基于互聯網的服務模式,第三個是信息時代教育的治理模式。這個文件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正式發布是在2018年的4月,其中談到了整個發展目标:三全兩高一大。

 

那我們看一下教育信息化2.0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是個什麼關系呢?這兩者之間其實是不能劃等号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個先導性計劃。整體上教育信息化2.0是一個很長的階段,但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時間段是非常穩固的。整個時間是,教育信息化2.0階段的開始時間非常明确,是以十九大為标志,我國教育信息化進入新的曆史階段,但是持續時間不确定,可能有五年,也可能有十年。如果将來我們要進入3.0階段,那必然是一種新的、完全不同的形态或者理念的上升。所以教育信息化2.0階段可能有一個裡程碑意義的節點,但它的截止時間并不是十分的固定。從方向上講,教育信息化2.0的目标任務是比較宏觀的,不太容易進行量化,但它總體方向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重構整個教育生态。教育信息化2.0行動就不一樣,它的時間非常明确,就是2018年都2022年,五年左右的時間要實現一個非常實質性的發展,并且有一些剛性的指标,比如說我們的數字校園建設要覆蓋所有學校,這就是一個非常剛性的指标,另外還有我們的目标任務要非常明确,“三全兩高一大”目标,剛才我已經介紹了。還有發展定位,包括發展階段、發展目标、還有發展模式的創新,這個剛才也已經談到,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如果談着兩者之間的關系,那麼教育信息化2.0是一個宏觀的、階段性的、實際性的概念,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則是一個相對比較具體的、比較落地的、比較剛性的一個行動計劃。

 

那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有什麼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務?這裡我把它列了出來。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整體發展目标,繼續深入推進“三通兩平台”,實現三個方面普及應用,也就是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學生、數字校園覆蓋全體學校。持續推進信息化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兩個方面水平提高,再就是構建一體化“互聯網+”教育大平台。

 

這裡談一下整個教育信息化2.0階段的三個轉變問題。

 

第一個轉變是教育資源,從專用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服務,向大資源的開發、應用的服務進行轉型,這個可能相對不那麼直觀,不那麼容易理解,它的意思确實非常符合整個“互聯網+”的大趨勢。以往資源的開發主體是非常明确的,形态比較單一,而今後如果進入大資源的開發和服務階段,我們的資源形态肯定會更加豐富。除了普通課件,我們線上資源,比如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在線的百科、虛拟學院等等,都可全部成為教育資源體系,比如教育部最近啟動的虛拟實驗教學試用中心等等,這就是一些典型的大資源。另外,開發主體和供給渠道會更多元,在以往,由誰開發資源,由誰使用資源這個過程是非常明确的,在今後,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學校都可以成為資源開發主體,它成為一種共籌共建衆治衆享這樣一種概念。所以專用資源的開發利用向大資源的開發利用、服務将是今後我們能看到的第一個轉變。

 

第二個轉變就是從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信息素養進行轉變。在前期,我們非常強調老師要會用技術,用好技術,所以我們強調教師要有非常好的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往後一段的發展到2.0階段,僅僅要求老師會用技術,能用好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思維,就是能夠想到用技術去解決問題,會用,但是能不能想到去用,能不能非常自然的以技術與你的教學融合在一起,這是非常考驗教師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思維。還有信息科學的基礎知識,就是老師能不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能夠具備一些基礎的信息科學知識。還有一個就是信息倫理與信息道德的問題。比如說在網上有一些行為是不能做的,有一些倫理的規範我們是要遵循的,這就要求不止要會用信息技術,還要有強大的信息倫理和信息道德。

 

第三個轉變就是從融合發展向創新發展進行轉變。融合應用階段我們強調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強調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很多情況下它是一種被動應對,是要我做,到創新發展階段,它就會成為一種内生變量,就是我要做。能不能實現這樣一個轉變,取決于能不能為我們的老師、同學帶來實質性的幫助。比如說我們有很多一線老師,他們已經嘗到了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甜頭,即便我們不去鼓勵他,不去要求他,他也自己非常主動、積極的願意去做,成為一種内生變量。我們能不能實現這樣一種轉變,取決于我們推動過程中能不能帶來一些實質性的提高。

 

另外2.0行動計劃還有八大行動,這裡不做一一介紹。

第一個是數字資源服務普及行動,第二個是網絡學習空間覆蓋行動,第三個是網絡扶智工程堅攻行動,第四個是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第五個是百區千校萬課引領行動,第六個是數字校園規範建設行動,第七個是智慧創新發展行動,第八個是信息素養全面提升行動。

 

同一維度看八大行動是什麼關系?

 

八大行動面向的對象是不一樣的,有幾個行動是專門面向老師和學生的,比如說數字資源普及行動,要求我們不管各級各類學校,包括一些邊遠地區學校的老師,都可以非常好的獲取使用我們相應的優質資源。第二個是網絡學習空間覆蓋行動也是面向老師和學生,跟前期有一個小小的區别。在1.0階段我們對于老師使用網絡學習空間是比較推崇、比較推薦的,但對于學生使用網絡學習空間我們并沒有非常大的要求,到2.0階段就非常明确的談到師生網絡學習空間要全面普及,還有信息素養的全面提升。不光我們的老師,還有我們的學生,都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另外學校的管理者要具備良好的信息化領導力,還有學校的技術支持人員要具備良好的支持能力。另外,面向學校這個階段,我們看到數字校園的規範建設行動。這個行動是專門面對學校進行建設的,所以在以往我們數字校園有一些發展,很多學校自己建立一些數字校園,但是帶來的學校還沒有正在意義上的數字校園,所以今後一個階段的發展重點,在學校這個階段就是數字校園建設。最後一個是區域性的,就是面向一個區域、一個地市、一個省,甚至全國,這個情況下就談到網絡扶智堅攻、教育治理能力優化、百區萬課引領這樣一個創新發展。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八大行動是有一個分類的。從另外一個維度來看它,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有三個行動是專門用于保障底線的,也就是說,數字資源普及需要觸及最邊緣最薄弱的一些地區和學校。網絡扶智工程攻堅行動是專門面向教育資源比較匮乏,教育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和學校,要進行精準扶智。數字校園的規範建設比較保障所有學校都能夠有基本的數字校園覆蓋。全面發展談到網絡學習空間的覆蓋行動、教育治理能力的優化行動、信息素養的提升行動。引領創新的有兩個,一個是百區千校萬課引領、智慧教育的創新發展。從中大家可以看到,這是另外一個視角,我們看八個行動的分類。

 

接下來結合今天會議的主題,就其中兩個和三個行動做一個小小的解讀。


第一個是教育2.0階段的優化治理問題。在我們的八大行動中有一個行動,那就是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它是第四個,在這裡頭它明确談到要提高管理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推進教育政務信息系統的整合共享、推進教育“互聯網+”政務服務。剛才曾主任也談到,一些地區的政府,比如浙江省就明确提出來,“最多跑一趟”,但是我們的教育系統政務服務是不是也可以做到類似的要求呢?這就對我們的政務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2.0行動計劃明确提出要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頂層設計,全面提高利用大數據支撐保障教育管理角色和公共管理能力,實現教育政務信息系統全面整合、和政務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

 

前期1.0階段,教育政務系統的兩級建設五級應用以及全面的部署,一人一号、一項一碼、終身使用這樣一個管理方式已經逐步普及。以中小學生的學籍管理系統為例,一年之内就完成省内轉學1630萬人,實現學生的學籍入庫超過兩個億。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教育政務系統在前期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如果把管理信息化的業務進行分類,我們可以看到,前期的主要成果主要集中于業務管理,另外覆蓋了一部分公共服務。但是在角色支持這一塊,前期基礎覆蓋是相對比較少的。換句話說,經過這麼長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發展,我們主要解決的是業務管理的問題,也就是業務管理信息化問題,另外解決了部分公共管理信息化問題。比如說我們現在老百姓可以上網查分,可以上網進行招生錄取的情況查詢等等,解決了部分公共管理問題,但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決策支持問題。比如說怎樣依托大數據來進行精準的決策,來輔助我們進行科學決策,這些都對後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談到學校層面,處理政務的信息化,還有校務的信息化。校務的信息化是鼓勵我們的學校進行轉型,從層次式走向扁平式,這個方面前期我們也有一些成果,但是總體來講,有一些指标不盡如人意。

 

這個圖我給出來了學校經常會用到的一些教務信息的覆蓋情況。

 

大家可以看到,使用最多的,比如教學教務系統、圖書信息系統,在座很多都是高校的老師和領導,大家應該看到跟你們的學校情況應該基本差不多,但有些政務系統覆蓋情況不是那麼理想,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校内的各個系統相對獨立性,校内孤島的情況相對比較普遍。數字校園強調的是孤島要打通,形成一個一體化服務,所以這裡頭還有很多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另外,現在我們整個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開始逐步可以得到一些新技術的支持,比如人工智能,它可以讓我們的管理更加智慧,學校組織體系可以更加靈活。大數據的支撐可以為我們提供全體系、全流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動态監測。另外還有我們的數字校園規範建設行動,這裡頭明确談到,要發布我們數學人的标準。我給大家舉一個小小案例,就是華中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的數字校園的發展起步比較早,現在有一些應用的應用情況還是比較好的,比如說我們新生入校過程,我們新生入校過程交費、所有的審核全部都在網上完成。新生到校後隻需要刷一卡通就可以入校入住了,包括選寝室的床位、包括買生活用品,都是提前在網上完成的,他還沒有到學校,就已經知道自己的舍友是誰,知道自己的生活用品都被學校團購,并且安排在他的房間安排在他的鋪位了,所以這樣的一些應用在學校得到了很好的歡迎。另外,學校的一站式服務大廳,學生可以在這裡完成很多的自助管理、自助服務。

 

最後一個是關于2.0階段的課堂教學創新問題,這也跟我們今天會議的主題有關。


在我們的八個行動計劃裡,有一個行動是有關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我想大家讀教育2.0行動計劃的時候,這個文件可能是受大家關注會比較多一些,因為智慧教育這個詞,大家會相對比較關注。實際上它有四個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個是開創智慧教育的創新示範,第二個是構建智慧學習支持環境,第三個是加快面向下一代網絡的高校智能學習體系建設,最後一個是加強教育信息化學術共同體和學科建設。在以往我們的老師已經基本上形成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一種習慣,比如說我們超過40%的老師每周至少會有一到兩次使用ppt技術來進行教學。如果看老師使用資源的類型,以及使用資源的環節,可以看出其實我們技術應用的深度還不是很夠,比如說大部分的老師習慣在備課授課這兩個環節來使用技術,在其他環節使用得相對不是那麼多,另外大家還是比較喜歡PPT這樣一類的課程,但對于其他一些資源的使用還是相對比較有限。所以用一句話來形容,1.0階段我們面臨一些挑戰,就是我們的發展成績很大、進步很大,但是我們的量變很多,我們的質變很少,我們的應用很多,但是我們的創新很少。我們的老師已經比較習慣用技術來進行教學,以及一些老師很樂于利用技術來進行教學,但是并沒有真正引發我們教學環境的一種深刻改變,也沒能從本質層面上改變我們的教育生态系統。那麼實際上我們“三中心”教學,傳統模式的教學轉型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後續我們要逐漸發展成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整體教育系統模式。這裡涉及到個性化數字學習的問題,也就是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型。這就涉及到第一個就是課堂教學環境要進行一個普遍的改動,比如傳統上我們隻在一個空間進行教學,就是物理空間,今後我們要在三個空間進行教學。除了物理空間,還有資源空間,還有社交空間。這是華中師範大學前期建設的智慧教室,前期有六十多,現在有更多的數量投入使用。這樣一些教室的使用可以讓我們的老師、讓我們的同學體驗一種全新的教與學的環境,可以幫助他們獲得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這個案例剛剛曾主任也跟大家做了介紹,這是一個比較著名的人工智能應用的教學的案例,我們佐治亞理工大學的一位教授,用機器人在線上回答學生的提問,由于進行了充分的前期訓練,所以這個機器人回答問題時候非常專業、非常準确,導緻學生沒有發現這是一個機器人在回答,持續時間長達三個月。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現在基本上做人工智能的教學應用研究都會提到這個案例。但是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例子,它最突出的地方并不在于這個機器人有多麼偉大,而在于這個老師非常善于處理人與技術的邊界。人和技術的互動問題是今後老師必然要面對的一個挑戰,就是哪些事情應該由老師來做,哪些事情應該由技術來做,人和技術怎麼相互協同,形成1+1大于2的效果,這是今後考驗老師智慧的一個很典型的内容,所以智慧教學助手、智能教學助手今後會越來越多的走進我們的課堂。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芬蘭的基礎教育階段,推行線上教學,它把我們的傳統的學科壁壘打破,比如傳統上數學、物理、化學,各種學科相對是比較獨立的,而現在它将逐步打破學科的邊界,采用一個一個的問題、一個一個的現象來驅動我們跨學科教學,形成一種跨學科的内容整合。這個案例也是比較知名。我這裡跟大家介紹一個案例,華中師大的案例,華中師大有一位線性代數的數學老師,他講課講得非常好,很多人願意去看,但是兩千多名學生都選他的課,他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要求,于是我們采用一種方法,就是一加七八個課堂同時教學這樣一種辦法,而這種方法,這個老師每次教學隻在一個課室上課,而另外7個教師都安排年輕老師或研究生助教,這種課專門面向大一的新生,那麼其他課堂的學生怎麼辦呢?通過視頻,通過同步課堂的方式來聽老師講課,并且提出問題,與助教進行互動。老師講課的所有内容都提前放在網上,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實現供學生預習,課上大量時間用于答疑、讨論和組織研讨。采用這樣的方法,八個課堂的學生的成績要明顯高于全校的平均水平,整整高了20%左右,這是我們學校一個很典型的案例。為了跟蹤這個案例,我還特意安排我的研究生去聽這個課,并且整整跟了一個學期,每堂課都去,進行旁聽,就是看看這個老師到底有什麼樣的本領來做到這樣一個效果。因為我們知道,這個案例違反了一些我們的常規理解,常規上我們認為,教學的規模與教學的質量應該是一個矛盾,也就是說人越多教學質量應該越低,人越少教學質量就越高,如果讓我們的老師隻教五個人、十個人,他肯定可以教得很好,但如果讓他教一百個人、五百個人,他就肯定會教的很差,這是我們常規上的理解。但是這個案例由于大量采用了後台大數據分析,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樣闆跟蹤,如果這個學生遇到問題就立刻進行報警,并且及時進行幹預,這樣就可以保證所有學生都不掉隊。通過這種方法,他兼顧了教學的個性和教學的規模,做到規模化與個性化的統一,這種案例是非常難得,它打破了我們常規上的理解的一些框架,實現一種新的突破。就是我們既可以達到一個很大的規模,可以同時八個班,那麼今後再擴張,可以同時是十個班、二十個班,但是同時它又可以達到很高的質量,學生的整個學習迹象非常好,因為大家知道線性代數這門課對于大一新生來說是非常容易挂科的,很難的一個課程,但是它居然可以達到這樣好的一個效果,這是華中師大的一個案例。另外還有我們大數據支撐下的評價創新,這個大家就非常熟悉。它可以從評價内容、評價方式、評價手段三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更新,可以給我們帶來一個整體評價的全新模式。大家如果注意看這一次全國教育大會,其中習總書記就對我們現有的評價方式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他認為我們現在應該采用一些新的方式,來進行我們的整個評價。

 

總體上講,教育信息化的轉段升級,其實是一種發展層面的上升。就是在以往我們強調的是器物層面、方法層面、工具層面這樣一些變化,強調相對比較淺層次,相對比較偏應用。而後一個的變化強調的是模式、理念和文化的變革,相對比較偏體系層面,比較偏模式層面。也就是說,我們的信息化教務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所有有很多内容已經逐步走向全新階段。但是其實我們的目标都是一樣的,自始至終,我們追求的目标就是幫助學生實現最好的成長、實現最好的自己,所以孔子提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就是我們很早就提出來的一個發展目标,當然我們現在也沒有能夠特别好的去實現它,但是這是我們的一個發展目标,我們相信随着技術與教育融合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教育行動2.0的不斷推進,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構建一個更好的教育生态就會成為一個現實。

 

我的報告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以上内容為現場實錄,未經過嘉賓審核)